西班牙安達魯西亞的珍珠—千年古城哥多華Cordoba!
這段新冠疫情嚴峻的日子,不能去旅行!
可以安靜,是主的恩典,而我還有回憶的自由,也是主的恩典!
藉著照片,依稀又回到了西班牙。
那一天的清晨,我們從哥多華的郊區旅館開車前往市區。
停車後,經過噴泉圓環,便看見摩爾人初建的卡拉奧拉塔(Torre de la Calahorra),駐守在羅馬橋橋頭的左側。
西班牙復國之後,恩里克二世,與同父異母的兄弟佩德羅一世在1366年爆發內戰,他擴建了卡拉奧拉塔。
從前是兵家攻防必爭的橋塔,現在,塔裡設立了安達盧西亞生活博物館,展示9到13世紀,基督教、猶太教和伊斯蘭教的各種文物,守護著異族文化共存的和平。
而羅馬橋呢?它橫跨16個橋孔,長331公尺,以石頭的建構連繫了兩岸的真理區和主教座堂區。
此刻,橋下的瓜達幾維河緩緩流淌,全長657公里,摩爾人稱為「大河」。
灰暗的天空下,對岸的哥多華清真寺及大教堂,隔著一帶綠林,倒映在悠悠的河面上,典雅而優美!
過橋後,迎面是ㄇ字型的橋門。
自1931年起,卡拉奧拉塔、羅馬橋與橋門,被列為西班牙的國家文物。
沿著右側哥多華清真寺及大教堂的高牆走,再右轉就是鐘樓,緊鄰著穆德哈爾式的寬恕之門(贖罪之門),門前已經有人排隊。
原來早上8:30到9:30是教堂免費參觀的時段,我們剛好趕上了。
不久,飄雨了。
以至於,寬恕之門一打開,隊伍就用跑的穿過橘子中庭,直衝棕櫚門,再順著接待人員的引導,從側門進入教堂,終於…得救啦!
只是,我想在棕櫚門外,待一會兒。
拱門下緊閉的黑色正門,拱頂的鑿飾,兩側粉紅色大理石洗手台上的壁畫,古樸而莊嚴。
中庭裡,薄水輕披的園樹,映襯著高93公尺的鐘樓與風格獨具的大教堂,顯得特別青綠。
哥多華踞山扼水,戰略位置重要,又是貨物集散的中心,與格拉那達、塞維亞鼎足而立,被稱為安達魯西亞地區的三顆珍珠。
它曾是腓尼基人和迦太基人的古城;西元前二世紀,羅馬人奠定城市四周的根基。
西元六世紀,西哥德人入侵,哥多華受到嚴重的破壞;589年,西哥德王國皈依基督教,在我所站的地方,蓋了一座聖文森特小教堂。
西元711年,阿拉伯帝國的倭馬亞王朝滅了西哥德王國,攻占伊比利半島三分之二的領土,聖文森特教堂被分為兩半,一半隸屬於基督教,一半隸屬於伊斯蘭教。
而後,阿拉伯帝國因為爭奪哈里發(真主使者的繼承人)的權位而產生分裂。
阿拔斯王朝對倭馬亞家族展開屠殺,倖存的阿卜杜勒·拉赫曼逃到哥多華,在此定都,成為西班牙哥多華酋長國的第一位埃米爾(國王),開始了伊斯蘭教政權對西班牙的長期統治。
西元784年,他將聖文森特教堂隸屬於基督教的部分買下來,拆除後,建立了長180公尺、寬130公尺的哥多華大清真寺,與種滿柑橘的庭院,作為王宮的一部分。
這是摩爾人最傑出的建築作品之一。
隨著阿卜杜勒·拉赫曼三世,繼任為第八任埃米爾和首任哈里發,哥多華也躍居爲伊斯蘭世界最繁盛的首都。
摩爾人在城中興建了超過三百座的清真寺與宮殿,而大清真寺就是城市的心臟與中心。
西元1238年,西班牙的卡斯蒂利亞王國打敗摩爾人,收復國土,將大清真寺改為羅馬天主教的主教座堂。
在1523年,又增建了文藝復興式的大教堂和中殿。
這幢灰頂黃牆的大教堂,見證了種族爭戰、兄弟相殘與宗教分裂的血淚史,而活下來的人,仍要努力尋找可以共存的融合。
這樣的歷史在世界上的許多地方,包括台灣,一再重演!
我推門進入教堂,頓時一片昏暗,等眼睛適應後,環顧四週,哇!850根大理石與花崗岩的圓柱叢林,太震撼了,一根一根的圓柱又擎起紅白條紋相間的拱門,很像一層一層持續擴展的葉扇,在微弱的燈影中,引領人心朝向天庭!
這裡,保存了朝向麥加的拜占庭式壁龕,也保存了兼具華麗與潔白的教堂;我抬頭仰望金碧輝煌的壁畫,也貼近欣賞精美的雕刻,最終,站在耶穌受難的雕像前默想,沉浸在神秘、美麗、肅穆與壯觀的氛圍裡。
我也深信:哪裡有真心敬拜上帝的人聚會,那裏就是最美的教堂!
從大教堂出來,雨已經停了。
我們穿梭在舊城區的小巷中,再沿著河畔散步。
哥多華曾經的繁華褪色了,我一步一步拾掇它的故事,想起:「生有時,死有時…殺戮有時,醫治有時…拆毀有時,建造有時…撕裂有時,縫補有時…爭戰有時,和好有時。」(傳 3:2-8),它的落寞有一種老練,它的混搭有一種寬容,各按其時,成為美好!
回到停車場,我們要前往另一顆美麗的珍珠--塞維亞Sevilla了。
基督教論壇報 2021-10-08
西班牙安達魯西亞的珍珠:千年古城哥多華 (ct.org.tw)
https://ct.org.tw/html/news/3-3.php?cat=26&article=1387541
行程
哥多華Cordoba:卡拉奧拉塔-羅馬人橋-橋門-聖拉斐爾凱旋柱-科爾多瓦清真寺及大教堂-科爾多瓦王宮=基督教君主城堡-塞維亞。
實走行程
這段新冠疫情嚴峻的日子,不能去旅行!
安靜,是主的恩典,我還有回憶的自由,也是主的恩典!
藉著照片,依稀又回到了西班牙。
01旅館 市區 停車
清晨,我們從哥多華(Cordoba)郊區的旅館開車前往市區,在大停車場(Grand parking)停車後,路經白牆黃框的聖克里斯多教堂(Iglesia de Santo Cristo),走到塞費里諾·希門尼斯·莫拉萊斯噴泉(Ceferino Jiménez Morales)圓環。
02卡拉奧拉塔Torre de la Calahorra-羅馬人橋Puente Romano de Córdoba-橋門(Puerta del Puente),橫跨瓜達幾維亞河。
便看見摩爾人初建的卡拉奧拉塔(Torre de la Calahorra),駐守在羅馬橋(Puente Romano de Córdoba)橋頭的左側。
西班牙復國之後,卡斯提爾國王阿方索十一世與情婦萊昂諾爾·古茲曼所生的兒子恩里克二世(Enrique de Trastámara),與同父異母的兄弟佩德羅一世(Pedro I de Castilla)在1366年爆發內戰,他擴建了卡拉奧拉塔。
從前是兵家攻防必爭的橋塔,現在,塔裡設立了安達盧西亞生活博物館,展示9到13世紀,基督教、猶太教和伊斯蘭教的各種文物,守護著異族文化共存的和平。
而羅馬橋呢?它橫跨16個橋孔,長331公尺,以石頭的建構連繫了兩岸的真理區(Campo de la Verdad)和主教座堂區(Barrio de la Catedral),又被稱為「老橋」("el Puente Viejo")。
此刻,橋下的瓜達幾維河(Guadalquivir)緩緩流淌,全長657公里,是西班牙的第五長河,也是安達盧西亞自治區境內的第一長河,摩爾人稱為阿爾-瓦德-阿爾-卡比爾(الوادي الكبير,音譯al-Wadī al-Kabīr),是「大河」的意思。
灰暗的天空下,對岸不遠處的哥多華清真寺及大教堂(Mezquita Cathedral de Cordoba),隔著一帶綠林,倒映在悠悠的河面上,典雅而優美!
踏上寬9公尺的橋面,足以戰馬奔馳的平坦,橋欄設有守衛室和雕像,三兩個遊客忙著拍照。
我發現橋墩下的巨型底座有不一樣的設計,迎水的上方是三角形,利於水流,下方則是半圓形,形成堅固的後盾。
過橋後,迎面是ㄇ字型的橋門(Puerta del Puente),鑲嵌著精簡的雕塑。
自1931年起,卡拉奧拉塔、羅馬橋與橋門,被列為西班牙的國家文物。
03凱旋柱廣場(plaza del Triunfo)的橋門聖拉斐爾凱旋柱(Triunfo de San Rafael de la Puerta del Puente)
過橋門進入凱旋柱廣場(plaza del Triunfo),豎立著橋門聖拉斐爾凱旋柱(Triunfo de San Rafael de la Puerta del Puente),柱頂是哥多華主保聖人天使聖拉斐爾 (Archangel Raphael) 的石像,柱下的支台刻有銘文,往下是更寬的座台,座台中間有小門可以進入。
仔細看,舊舊黑黑的座台其實刻著雕飾與雕像,還有二尊較大的雕像斜倚支台,凝視遠方,垂腳而坐,左邊的是聖維多利亞Santa Victoria ,她是哥多華第一個遭受酷刑為主殉道的聖徒,被尊為哥多華的守護神,右邊的是聖芭芭拉San Bárbara,被崇拜為軍事炮兵、採礦工程師和礦工的守護神。
這時,飛來一隻鴿子站在Santa Victoria頭上象徵光芒的鐵圈裡,牠東看西看又點點頭接受尊榮的禮讚,隨即翩然飛去,也毫無眷戀。
舊城區,以世界文化遺產哥多華清真寺及大教堂為主角,連同周遭的建築和狹長的街道,形成規模宏大的哥多華歷史中心(Historic Centre of Cordoba),保存了古羅馬、伊斯蘭教、猶太教和基督教時代的眾多歷史文化遺蹟。
04哥多華清真寺及大教堂 Mezquita Cathedral de Cordoba
沿著哥多華清真寺及大教堂( Mezquita Cathedral de Cordoba)的高牆走,右轉就是鐘樓(Torre Campanario),緊鄰著穆德哈爾式的寬恕之門(Puerta del Perdón,或譯為贖罪之門),門前已經有人排隊。
我們往前走一小段路,又好奇地回頭跟著排隊。
原來早上8:30到9:30是教堂免費參觀的時段,我們剛好趕上了。
不久,飄雨了。
以至於,寬恕之門一打開,隊伍就用跑的穿過橘子中庭(Patio de los Naranjos),直衝棕櫚門(Puerta de las Palmas),再順著接待人員的引導,從側門進入教堂,終於…得救啦!
只是,我想在棕櫚門外,待一會兒。
拱門下緊閉的黑色正門,拱頂的鑿飾,兩側粉紅色大理石洗手台上的壁畫,古樸而莊嚴。
中庭裡,薄水輕披的園樹,映襯著高93公尺的鐘樓與風格獨具的大教堂,顯得特別青綠。
哥多華(Córdoba)是西班牙哥多華省的首府,位於莫雷納山脈(Sierra Morena)的山麓,瓜達幾維河(Guadalquivir)的河畔,踞山扼水,戰略位置重要,又是貨物集散的中心,與格拉那達、塞維亞鼎足而立,被稱為安達魯西亞地區的三顆珍珠。
它曾是腓尼基人和迦太基人的古城;西元前二世紀,羅馬人奠定城市四周的根基。
西元六世紀,西哥德人入侵,哥多華受到嚴重的破壞,成爲首都托雷多(Toledo)的附屬地區;589年,西哥德王國皈依基督教,在我所站的地方,蓋了一座西哥德式的小教堂,稱為聖·文森特·勒蘭巴西利卡(Basílica de San Vicente Mártir)。
西元711年,阿拉伯帝國的倭馬亞王朝滅了西哥德王國,攻占伊比利半島三分之二的領土(除了西北部和庇里牛斯山區的巴斯克地區),聖文森特教堂被分為兩半,一半隸屬於基督教,一半隸屬於伊斯蘭教。
而後,阿拉伯帝國因為爭奪哈里發(意為真主使者的繼承人)的權位而產生分裂。
阿拔斯王朝對倭馬亞家族展開屠殺,倖存的阿卜杜勒·拉赫曼(即日後的埃米爾阿卜杜勒·拉赫曼一世)逃到哥多華,在此定都,成為西班牙哥多華酋長國的第一位埃米爾(756年—788年在位,埃米爾,阿拉伯語:أمير,拉丁語:Amīr,意思是指「統率他人的人」或「國王」、最高級貴族。),也是後倭馬亞王朝的創建者,開始了伊斯蘭教政權對西班牙的長期統治。
西元784年,阿卜杜勒·拉赫曼一世將聖文森特教堂隸屬於基督教的部分買下來,拆除後,建立了長180公尺、寬130公尺、有五處入口的哥多華大清真寺,與種滿柑橘的庭院,將它作為王宮的一部分,並以他的妻子命名(Aljama Mosque)。
此後,大清真寺又經過多次的修建與擴建。
這是摩爾人最傑出的建築作品之一,與格拉納達的阿爾罕布拉宮同為安達盧西亞建築的代表作。
隨著阿卜杜勒·拉赫曼三世,繼任為第八任埃米爾(912年—929年)和首任哈里發(929年起),成為後倭馬亞王朝最偉大的統治者,哥多華也躍居爲伊斯蘭世界最繁盛的首都,當時也是歐洲最大的都市與學術中心。
摩爾人在城中興建了超過三百座的清真寺與宮殿,而大清真寺就是城市的心臟與中心。
西元1238年,西班牙的卡斯蒂利亞王國打敗摩爾人,收復國土,將哥多華大清真寺改為羅馬天主教的主教座堂。
在1523年,又增建了文藝復興式的大教堂和中殿。
這幢灰頂黃牆的大教堂,見證了種族爭戰、兄弟相殘與宗教分裂的血淚史,而活下來的人,仍要努力尋找可以共存的融合。
這樣的歷史在世界上的許多地方,包括台灣,一再重演!
我推門進入教堂,頓時一片昏暗,等眼睛適應後,環顧四週,哇!850根大理石與花崗岩的圓柱叢林,太震撼了,一根一根的圓柱又擎起紅白條紋相間的拱門,很像一層一層持續擴展的葉扇,在微弱的燈影中,引領人心朝向天庭!
這裡,保存了朝向麥加Mecca的拜占庭式壁龕Mihrab,也保存了兼具華麗與潔白的教堂;我抬頭仰望金碧輝煌的壁畫,也貼近欣賞精美的雕刻,最終,站在耶穌受難的雕像前默想,沉浸在神秘、美麗、肅穆與壯觀的氛圍裡。
我也深信:哪裡有真心敬拜上帝的人聚會,那裏就是最美的教堂!
05哥多華王宮Alcazar de los Reyes Cristianos 又稱基督教君主城堡,中心是摩爾人庭院(Patio Morisco)。兩座塔:獅子塔(Torre de los Leones)和致敬之塔(Torre de Homenaje),後者是哥德式,位於瓜達幾維亞河畔。
從哥多華大教堂出來,雨已經停了。
我們穿梭在舊城區的小巷中,走到哥多華王宮(Alcazar de los Reyes Cristianos),又稱為基督教君主城堡,城堡的外牆有獅子塔(Torre de los Leones)和哥德式的致敬之塔(Torre de Homenaje),它的中心是摩爾人庭院(Patio Morisco),不過我們沒有進去。
06回羅馬人橋-卡拉奧拉塔。
穿過王宮與神學院之間的巷道走出來,沿著瓜達幾維亞河的河畔散步,圍欄下有廢棄的阿爾博拉菲亞磨坊(Molino de la Albolafia),岸邊的草木茂盛,幾棵枝幹張開的樹上停著許多鴿子,隨著我們走過,瞬間傾樹而出,發出急促的振翅聲,漫天飛繞,應和著水聲,聽起來不大協調,卻是自然的一部分。
哥多華曾經的繁華褪色了,我一步一步拾掇它的故事,想起:「生有時,死有時…殺戮有時,醫治有時…拆毀有時,建造有時…撕裂有時,縫補有時…爭戰有時,和好有時。」(傳 3:2-8),它的落寞有一種老練,它的混搭有一種寬容,各按其時,成為美好!
經過橋門、羅馬人橋,又回到了卡拉奧拉塔。
07買水果,到停車場。
附近的商店街也開門營業了,我們買了水果,覺得物美而價廉,真是開心。
08哥多華往塞維亞。
回到停車場,我們要前往另一顆美麗的珍珠--塞維亞Sevilla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