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文獻探討
我開始收集各種相關資料、研究報告,希望透過文獻探討能更多更深的了解大雄,藉由專業的指導找出輔導的出路。
第一節 懼學症是什麼?
懼學症定義請參看重要名詞界定。懼學症的流行病學研究顯示:美國因懼學症住院的個案,由1980年的0、4%増加到1958年的3%。而台灣醫生推估懼學症的發生率約有千分之一。(陳映雪,民85;李啟澤、李孟智,民87)
就發病的年齡與性別而言,懼學症常見於小學生或國中生,即六到七歲、十一到十二歲以及十四到十五歲。男女發生比率相近,也有報告顯示男生略多於女生。(顏嘉琪等,民77;黃惠玲等,民80;陳映雪,民85。)
第二節 懼學症的症狀和特點
根據李啟澤、李孟智(民87)的研究指出,懼學症學生會因就學焦慮產生防衛機制(defense mecha-nism)的行為表徵,企圖掩飾與逃避懼學的因素。懼學的行為表現與特徵有:學習困難並常缺課,嚴重地恐懼就學,明顯地緊張焦慮等,學生虛構不實理由,諸如頭疼或肚子痛或以學校為直接因素,同學排擠、老師偏心等事實或虛構理由來避免上學。懼學學生離開學校越久,越困難回到學校。確有身心不適的症狀,尤其是每當早上快要上學的時間,但已確知不用上學了,身體症狀馬上就會減輕、好轉或消失。而身心不適的症狀,諸如:(一)在生理上會呈現頭痛、肚子痛、嘔吐、昏倒與肌肉酸痛的現象。(二)在心理上的反應則有心悸、失眠、幻覺、幻聽、情緒低落、恐懼、哭泣、人生乏味和想死等心理症狀。
第三節 懼學症的分類
懼學症依不同標準有各種分類,現在引用李青燕(1998)的研究,懼學症依據臨床表徵分為:
一、心因性病症階段:現象初期,兒童會抱怨身體不適,但就醫時沒有發現明顯的生理病因。
二、抗拒易怒階段:第一階段的徵狀仍持續,但父母漸漸懷疑其身體狀況,而開始督促其起床、上學,引發其內在的消極情緒、衝突,產生不安的神情及找藉口、反抗、發脾氣等行為表現。
三、退縮自閉階段:此時個案已完全不去上學,大多退縮在家中,逃避與外人的接觸,和罹患精神障礙的症狀類似。
第四節 懼學症的誘發因素
懼學症的成因說紛紜,Hersov曾指出懼學症是由不同生理體質、人格與環境壓力各種的成因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症候群。(李啟澤、李孟智,民87)
一、生理體質:Berstein就提出懼學症是青少年的一種憂鬱症。Hersov發現家屬焦慮症的發生率較正常者為高,指出遺傳或體質因素需要考慮。
二、心理人格特質:(一)1950-1980年代受精神分析與家庭互動理論的影響,認為是學生與母親分離時產生焦慮而引發。(二)心理學者提出患者感受到自我形象受到威脅、獨立自主能力受挫、自我評價偏低、自我認同問題與青春期型的懼學症有關。(三)懼學症個案的人格特質,大部分是乖順內向、品學兼優的好學生,人際關係也尚可。(四)民國76年,宋維村進行懼學症的研究發現,懼學學生普遍存有依賴性強、自我期許過高、人際互動偏低、自我壓抑或攻擊性強之徵狀。(五)性格障礙或性格有問題的學生,課立茲基認為依靠父母的心理持續愈久,則其自我(ego)的統治力將愈衰弱,形成高度的性格障礙。
三、環境壓力:當面臨入學、分班、換老師、學業人際、生活壓力事件、考試特多時,或老師教學較嚴等都被認為可能是懼學症的誘發因素。
四、家庭因素:(一)親子關係的缺陷:通常由溺愛、放任、嚴格、喜怒無常等的養育態度而發生。Sandoval(1988)與Trueman(1984)皆認為父母對子女期望過高與不合理學業成就要求,易導致學生課業成績壓力,產生焦慮與不安,進而形成懼學。(二)分離焦慮。
五、學校因素:嚴厲與不合理要求的教學,同儕壓力,校園暴力,學校的處境與設施。
六、病態的傾向:(一)特殊恐懼心理。(二)精神病理因素。
可見懼學症的誘發因素複雜,環境與遺傳、生理與心理、教養與人際等諸多因素交互影響。
第五節 懼學症的輔導與治療
根據研究,李啟澤、李孟智(民87)提出具體策略如下:
一、初段預防:健全對恐懼心理的認知,培養健全人格,改善親子關係,重視孩子的感覺,以真誠的態度勸阻兒童的偽裝行為。
二、次段預防:輔導策略是建立關係。方法有(一)協助個案盡量到學校上課為目標。(二)壓力的處理:因常請假功課或學業表現難免變差,老師與家長需多包含。(三)接納個案,給予心理支持,對個案身體不適的抱怨,勿過度關心。(四)實施親職教育。(五)父母自我情緒的調適。(六)分離焦慮的處理:用漸進式的方法讓學生與外在環境的人、事、物多接觸,逐漸與父母分離,養成獨立社會化的經驗與習慣。(七)同儕關係的處理:改善人際關係。(八)師生關係的處理:若懼學症的成因為恐懼學校老師嚴厲教學與不合理規範要求時,與教師商討輔導懼學學生的方法。
三、三段預防:(一)身體檢查:必須盡早執行,先排除身體是否有問題。(二)早期察覺、早日轉介精神評估。(三)心理治療、行為治療、家族治療、藥物治療、住院治療。
治療癒後:綜合不同的治療,直到能每天全天上課至少六週以上。但生病、放假日後、特別是週一、考試時、新學期時最容易出現狀況,需要預防再度發病。
透過文獻資料的研讀與整理,我對懼學症有較清楚的認知,心情從擔憂不安到平穩冷靜,知道這是需要耐心陪伴的孩子,並嘗試與家長分享討論文獻資料。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