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父母的「戀子(女)情結」
心理分析學派創始人佛洛伊德(Freud)建立了一套有系統且在當世代是破天荒的理論,對近代各門科學、諮商與輔導、協助個人自我了解上有著既深且遠的廣泛影響。
而心理分析論中有關人格發展的理論(主要是本能的發展),佛氏提出口腔期、肛門期、性蕾期、潛伏期、兩性期五個階段,其中第三階段性蕾期(phallic stage)約相當兒童四到五歲,個人的興奮和緊張都集中在生殖器官上,兩性之間生物上的分化導致心理上的分化,並提出「戀母情結」(Oedipus complex)和「戀父情結」等概念,在此不再贅敘。
只是,個人覺得:就中國親子關係的發展,除了「戀父(母)情結」,更可解析出父母強烈的「戀子(女)情結」。張老師月刊曾對親子依附關係連續報導,但「依附」不足以表達中國父母親對兒女殷切的期盼、高度嚴密的關切、與不願孩子成長獨立的眷戀矛盾,而「養兒防老」的觀念與恐懼,更使許多父母親在言行上要牢牢捉住孩子、依賴孩子,尤其對「兒子」。而戀子情結最具體的表現就是:中國倫常中、家庭困擾裡,最令人頭疼而普遍的婆媳問題,如果是「寡母獨子」更令許多未婚女性怯步。
就佛氏理論而言,男孩「戀母情結」比女孩「戀父情結」難解決;在中國的情況是,母親的「戀子情結」比父親的「戀女情結」複雜而更難化解,實在有其原因值得探討。
自古以來,中國婦女缺乏受教權、經濟權,漫長的時間、熱情的活力、滿腹的聰明才智都無從發揮。未嫁從父時期,勉強做做女紅,等待及笄有如意郎君迎娶,婚姻通常是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撮合而成的,常無法顧及個人自由意志,婚後有翁姑要侍奉、妯娌要共處、還有做不完的家事、增產報國的壓力;而男人是婚姻的受益着,縱使對配偶不滿,只要經濟允許,三妻四妾追尋愛情需求,不然煙花柳巷亦可抒發情慾,總是家人及社會默許的;女人則只能把無法燃燒無法傾訴的熱愛或憤懣投入子女身上一一尤其是兒子身上,固然是爲了將來「養兒防老」,或「以兒子的成就為成就」做準備,往往也將她對異性未完成的愛,訴諸兒子身上。
什麼叫「對異性未完成的愛」,它始自女孩「戀父情結」未得化解,可以分成幾個階段來談:
第一階段:按佛氏人格發展理論,孩子成長中對異性父母產生戀親情結,再經由「認同」同性父母順利化解,然而,中國傳統觀念重男輕女,影響小女孩受關愛的程度,加上中國人「男主外女主內」的分工,使大部分教養責任落在母親身上,又因母親個人因素、家庭觀念、男孩活動力強等原因,使得男孩受到過分注意與寵愛,而女孩多半不能得到充足的父愛發展「戀父情結」,亦不能順利認同母親化解危機,遂變成潛意識裡的心結,這是女性兒童期對異性未完成的愛。
第二階段:女孩逐漸長大,結婚前與異性接觸交往的管道很窄,對男女戀愛既期待又害怕,所以古典文學作品中,不乏大家閨秀與趕考書生一見鍾情、私定終身的故事,之所以能吸引讀者,無非是它滿足了少女情懷的憧憬,許多少女是在孤寂中等待,一知半解的懵懂,這是青春期對異性未完成的愛。
第三階段:終於結婚了,中國男性卻多半以嚴肅態度要求原配,情愛的歡愉多半展現在「妾」或「歡場女子」身上,而多數平民凡夫,一來爲生活勞苦,二來未受相關「兩性相處」的教育,結婚是否完成少女、少婦對異性的愛,實在令人大大存疑!對丈夫的失望掩藏在依賴忍耐的求生目的下,於是全部心力投注在孩子身上,加上「母以子貴」的地位鞏固戰,婦女必須努力生養兒子,並且視如珍寶妥善地照顧。凡投注心力的活動,人必對該活動的目的物產生傾慕愛惜之情,所以母親愛子是天性、是人之常情,但對中國母親而言,有著半生未完成的愛投射到兒子身上,把不能掌控丈夫的無奈與隨侍身旁的兒子相比,享受付出愛與被兒子愛的樂趣,兒子真是絕對可愛、絕對值得占有依靠的寄託對象。
第四階段:一旦兒子長大獨立或結婚,母親看在眼裡、笑在臉上,卻是難以割捨的苦在心裏!老年人面對情感孤單落寞,感受未完成的「戀父情結」、未完成的「戀夫情結」、要進入未完成的「戀子情結」,那麼婆婆對媳婦強烈的嫉妒和不滿是可以理解的!於是,婆婆又成為媳婦不能完成「戀夫情結」的原因之ㄧ,日後媳婦熬成婆,又怎能苛求她成為明理的婆婆呢?這樣惡性循環,變成一種特有的文化傳統。
當然,以上所言,泛指一般婦女,不能涵蓋所有女性。
至於中國父親的「戀女情結」似乎不像中國母親「戀子情結」那麼明顯,大抵而言,男性從小受母親疼愛、父親關注,輕易從「戀母情結」過渡到向父親認同;況且中國男性可以活躍的舞台較廣,也不乏情愛對象,即便結婚,多數男性把教育重責委諸女性,加上重男輕女,理智上難免克制了情感的付出,「戀女情結」不明確,而且常隨者女兒出嫁,改為對女婿的提攜,使女兒幸福。
但是古時候有辦法、有權勢的男性,常隨著年齡增加,妻妾越來越多,而越喜歡娶年輕貌美的少女當偏房;許多男性有「採陰補陽」的處女情結,以及對「雛妓」的偏愛,其間或許也有「戀女情結」的潛在因素吧!時至今日,許多父親的「戀女情結」,表現在對女兒第一次帶回家的男友上,常是沒來由的反對和挑剔,直到女兒終於和「他」結婚了,為了女兒,父親又會愧疚地刻意討好女婿。偶爾,打開報章雜誌或觀看電視新聞,不少父女亂倫事件,儘管有其環境、婚姻、生理上等因素,恐怕也有「戀女情結」從中影響吧!
近代女性主義抬頭,女性的受教權、工作權、參政權受到保障,爲自我而活的意識高漲,婦女日常活動的範圍拓展了;而學校教育多半是男女合校或是男女合班,女孩與異性認識交往的機會增加,愛情的發展順乎個人意願;社會發展由農業進入工業社會,小家庭紛紛成立,婆媳摩擦減少,家事也有許多電器發明可以代勞,照顧長者的負擔將隨社會福利措施改善而逐漸減輕,婦女有更多時間經營婚姻,尤其男性慢慢重視女性的自覺和情感需求,也願意爲家務、兒童教育付出較多關心,新一代的兒童,只要父母婚姻尚稱美滿,又因為生養子女人數少,多半受到無微不至的呵護,一般男女孩從「戀父母情結」發展到認同同性父母,必然較為順利。
相對的,儘管老一輩婆婆仍佔多數,但漸漸有許多現代的婆婆不再強求和兒媳同住,甚至不願勞累帶孫子,他們過自己的生活,追求學習、快樂、健康的晚年。或者,我們可以說,隨時代進步、婦女自主,中國母親將逐漸從「戀子情結」中甦醒,那真是值得高興的「解放」哩!
諮商與輔導第139期 860715 第44-45頁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