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萊湖Inle Lake= အင်းလေးကန်--繽紛的高腳屋 上
第五天
05-2月6日 四蒲甘Bagan--279公里約6小時---格勞 Kalaw-- 66公里1小時 30分鐘--娘瑞Nyaung Shwe—坐船45分鐘--茵萊湖Inle Lake 旅館(宿茵萊湖Inle Lake) 入城費15000緬幣
茵萊湖,是緬甸一個兼具自然景觀與人文特色的景點。
第五天2月6日早上,司機處理好前一天爆胎的問題,準時11點來接我們,順路先參觀達瑪亞日卡佛塔,又到Meiktila Highway Rest Stop吃午餐。
接著我們要從蒲甘到茵萊湖,二地相距328公里,預估需要7個小時。
前面一段是高速道路經過幾個市鎮都很平順,進入山區後,一路蜿蜒顛簸,塵土飛揚,偶爾一台中型卡車飛馳而過,只有簡單圍欄的車斗裡坐滿了乘客,還有人站著,叫人捏把冷汗,沿路多處還在施工中,緬甸正展現積極建設的努力。
雖然坐車勞頓,腰背酸、屁股痛、兩腳發麻,我卻暗自感恩幸好是昨天車子爆胎了,畢竟那時候在快速道路上,有求助的資源,後來到了蒲甘又是司機的家鄉,方便找到修車廠,也順利做了比較周全的修復,如果是今天在這荒山野嶺爆胎了,那才是不堪設想啊!
從窗外的豔陽開到落山的夕陽,不久天就黑了,大約七點五十分抵達格勞(Kalaw),就在路邊的飯館吃晚餐,我點了熱騰騰的雞肉加蛋加菜的鹹包子500緬幣,和椰絲砂糖的甜包子400緬幣,老闆說都是自己做的,這是我在緬甸吃到最好吃的包子,夥伴又點了布丁和椰子糕一起分享,Q彈、香醇非常好吃。
之後到達檢查站,每個人付15000緬幣的入城費,很快到娘瑞鎮茵萊湖的路口標誌,再趕到燈光閃爍的港口邊,旅館已經派船來接人(後來知道一趟要另外付費35000緬幣)。
我們登上木製的長形窄船,寬度只能一排放一張單人椅,椅子上附一條毯子,一船坐3個人,另外二張椅子放行李,加上司機六個人共二艘船出發了。
船行掀起刷刷作響的水箭在兩旁奔馳,四周一片闃黑,湖風越來越冷,我穿上輕羽絨和防風外套,又把毯子蓋好,抬頭看看天上的雲層幾乎把月亮擠住了,不久,慢慢散開,拱出一輪明月,於是皎潔的月光一路相伴,經過45分鐘,抵達旅館時已經9點20分。
我們原訂4間雙人房,因為有一個人不能來,出發前我打了二十幾通電話要取消一間,都因為無法接通服務人員而作罷。所以跟旅館協調,服務人員說因為agoda 已經扣我的錢付費了,所以無法更改,於是按原訂的方式,我自己住一間,至於明天的訂房要等他們與仰光總公司協調後再說,不過後來仍然說不能更改了。
一個人住也是另一種體驗,我邊放詩歌,邊處理明天的行程傳給小組和司機,又洗了好幾件衣服。
忙完後,躺在床上,感覺整個房間都隨著水波輕輕搖晃,木頭房之間的隔音也不好,夜裡又更冷,我爬起來加蓋一床棉被,就這樣睡得斷斷續續。
第六天
06-2月7日 五茵萊湖Inle Lake= အင်းလေးကန် (宿茵萊湖Inle Lake)
Inle Lake包船遊,一船一天30000緬幣。
包船遊:旅館-1手工藝品店 銀-2紡織-3鐵-4船+玉石+煙草-5彭都奧寺Phaung Daw Oo Paya-午餐-6茵黛村Indein 瑞因登佛塔Shwe Inn Tain Pagodas-7長頸族-8貓跳寺Nga Phe Kyaung-旅館
第六天2月7日早上五點多就醒了,披起外套,走到陽台上,對面是美麗的閣樓、椰樹與九重葛,回到房裡梳洗完畢,收拾好行李,就出門!
旅館就是建在湖裡的高腳屋,除了這幢大型的主建築,走過右翼寬木橋,木棧道兩邊還有好幾棟漂亮的單間大客房,房下一根一根的木柱倒映成林,這群「舞棍們」和著水波的旋律悠悠起舞。
旅館的早餐很豐盛,滑嫩的歐姆蛋、鮮美的蔬菜湯、精緻的小菜、香濃的優格,加上麵包、土司、水果、培根、炒飯、炒米粉、炒青菜、、,每一種吃一點就吃得很飽了。
我們相約在大廳討論行程,決定透過旅館包船遊,一船一天30000緬幣。
於是一艘長船划破湖上燦爛的陽光從入口處進來,我們登船坐好蓋上毛毯,船夫就啟動馬達,轟隆隆的巨響驚擾了欄杆上排排站的鷗鳥,展翅鳴叫飛繞,歡送我們出航。
茵萊湖位於緬甸北部撣邦高原的娘瑞盆地上,是緬甸的第二大湖,湖面海拔970多公尺,南北長14.5公里,東西寬6.44公里,東、北、西三面環山,溪流匯入湖中,而後向南注入薩爾溫江。
船伕越開越快,有的湖段水質清澈,濺起晶瑩的水珠,有的湖段水色混濁,濺起黃泥的水沫,湖面上不時有水草、浮萍、藤蔓漂浮而過,這些淨化水質的英雄被聚集起來,覆上湖泥,就成為人工浮島,加上原有的天然浮島,茵萊湖上大大小小的浮島,不僅被居民蓋起各式可固定可漂移的高腳屋,也耕出一條一條細長的田畝,種植各種瓜果、蔬菜或糧食,由於水源充沛湖泥肥沃,農作物長得又快又好;居民還擅長捕魚,湖裡有20多種魚類,漁獲充足;他們又擅長紡織,以做工精美的絲織品聞名,就透過船隻載送這些土產、水產和手產,在附近的水上或陸上市場銷售,更遠銷到緬甸的各地區去。
(參閱 https://baike.baidu.com/item/茵莱湖 百度)
主河道的兩旁,住家、商店、旅館林立,其間又有無數的巷弄河道縱橫交錯,一片水鄉澤國,更好玩的是豎立在湖裡的電線杆牽起四通八達的線路,我真擔心,萬一有電線斷落,會不會造成電擊茵萊湖呢?
不久,到了第一站銀器手工藝品店,上到二樓,門口有現場示範如何製作銀器和銀飾,屋裡則陳列各種產品供遊客選購,我下到一樓,碰到台灣旅遊團,彼此親切的問候。
小湖灣停泊幾艘船,其中一艘船,年紀大的船伕坐在馬達旁,另一個男孩用左腳站立在後面,身體左傾,右手握著船槳柄,把右腳撐在船槳上划船,很快就把船掉過頭來,準備載遊客到下一站。
生活在茵萊湖上,家家有船,一出門就以船代步,連婦女孩童都會划船,人們從小練就了用腳划船的好功夫,速度又快又持久,同時還能騰出手來或撒網或拋叉進行捕魚,如此「一腳成名」,划出了獨特的景致。
上船後繼續前行,兩岸的高腳屋更密集了,形成一處一處的社區。
茵萊湖大約有一萬多戶的居民,散居在湖邊的180多個村落中,大部分屬於茵達族人。
第二站是紡織手工藝品店,除了有紡織廠、商店、廁所,還有幾家餐館,在棟與棟之間以橋相連,湖灣上並排停泊了十幾艘船。
第三站是鐵器手工藝品店,第四站是造木船廠、玉器藝品加煙草製作坊。
第五站是茵莱湖區最大的緬甸式佛塔彭都奥寺(Phaung Daw Oo Paya =Daw Oo Paya Pagoda, Ywama Village),金光閃閃的塔身矗立在固定的人工浮島上,又倒映在湖面上,彷彿千百條的小金龍被困在光的牢籠裡扭曲掙扎,巴望著湖水一波一波遠游了。
寺前有許多販賣鮮花或器皿的船家與階梯上的攤商形成一個小市集。我脫鞋進門,走過簷廊爬上樓梯進入佛塔,許多信徒虔誠跪在地毯上參拜,可是:「佛像呢?」沒有佛像啊!
金字塔型的佛龕裡,桌上擺著五坨披著彩衣的「金色馬鈴薯」,原來這就是刻製於十二世紀的五尊小佛像,因為信徒(只許男士)不斷貼金箔,早已經被貼得又腫又圓面目全非了。
我從佛塔出來繞一圈,被發燙的地板燙得直跳腳,趕緊出來穿鞋子,哇!還是船上舒服。
接著到餐館吃午餐,我們合點炒飯、炒麵、炒青菜和一條魚,老闆做菜的速度比較慢,口味還不錯,只是炸吳郭魚即使加了作料和咖哩,還是有土味。
第六站要逆流而上往西南岸的茵黛村(Indein)去,河道變窄了,兩岸的土坡被河水淘空而有許多的洞穴,連樹木的根條也外露,偶而樹下架了高腳床或小木屋,居民以樹枝和土草設置好幾道的攔水小霸,又在兩岸之間搭起許多的空中柚木橋,有用二、三條木板鋪成的便橋,有寬一點圍起扶手欄的小橋,也有拱起三角形屋頂的廊橋。
上岸後經過一所學校,學生們三五成群在操場上打球、散步或坐在樹下寫功課!
從學校左轉,走過商店街,過橋後右轉沿著河的土路就是往佛塔的路,路口有一個穿著中山短袖上衣圍著格子隆基的男子,一手拿著一疊鈔票一手跟我要500緬幣,他的態度很不耐煩,原來帶相機或手機進入就要收費,否則就得寄放,我只好付錢,他拿一張附線圈的小紙條給我,才能往前走。
循著土路離開河岸往左轉,樹蔭下披掛著隨風飄揚的各色裙布,接著是一大片竹林,林邊有華麗的餐館,也有簡陋的竹屋。
路的盡頭,右轉就到瑞因登佛塔(Shwe Inn Tain Pagodas =ရွှေအင်းတိန် မြတ်စွာဘုရား)販賣各種器用的廊街了。
如果從廊街緩坡向上繼續登上陡階就進入寺廟,我卻被左側門外的大樹吸引,一腳跨進沒有遊客的廢墟裡,晴空下散置一座座蒲甘王朝時期的古塔,不論是紅塔金頂的,或是白塔金頂的,那些曾經耀眼的風華都褪了、黑了、斑駁了,留下一灘灘難以抹滅的污漬;曾經堅固的挺拔也變了,有的金頂歪了、折了,有的塔身崩了、垮了,有的連塔基都頹了、散了,誰還能攔阻囂張的雜草往高高低低的塔縫裡鑽?長出一叢又一叢的招搖!
雖然人手所造的佛塔經不起歲月的風吹雨打,歲月的風吹雨打卻在頹廢的佛塔上渲染了古樸的水墨。
不再完美的屹立,散發一種獨特的氣質,一種飽受風霜的層次,一種洗淨鉛華的蕭瑟,一種我本無物的真實。
我享受在這裡的孤獨,走過大片廢墟再右轉,就是嶄新的小塔群,跟著絡繹不絕的遊客脫鞋步入簷廊穿過佛寺,佛寺外是無數的金色佛塔群,排列整齊的斜影越拉越長,就肆無忌憚地侵佔到對面的金塔身上了!
在單一形式金塔群的外圍,還有很多整修過的佛塔群建置在一層一層的階梯上,每一座佛塔都有不同的雕飾和造型,充滿個性化與多元化的創意。
從正門下階梯,我穿完鞋後,把握時間進入右側門,往裡走登上石階,又是一大片的廢墟,參天巨木旁的古塔群更密集,塔頂更高聳,夕陽從山坡上的塔林間照射過來,順光的塔群光影活潑,逆光的塔群黑影籠罩,而我,像一個捕捉光與黑的饕客!
之後,我快步按著原路回到河畔再過橋到商店街,突然,看到店鋪前豎立的兩根木柱上各拴了一頭白牛,我慢慢經過,離得遠了,才趕到碼頭與同伴們會合,熱呼呼上船坐好,一轉頭看到岸邊站著一個只穿短褲的男士舀河水洗澡,真羨慕啊!
回程順流而下,進入湖區巷道時,船被淤泥卡住而與阿婆的船碰觸了,船伕下水把船推開,才各自前行。
第七站到長頸族村,高腳屋門口的桌上和屋裡擺了很多長頸木娃娃和各種手工藝品,進門的右角落,立刻聚集四個婦女,最年輕的女子端坐在綠色繡花布上,頭上繫著黃色髮帶、再箍著藍色髮圈和桃紅色紗巾,隨著黑髮披散到後背,臉上薄施脂粉,長脖子上套著約二十圈金亮的銅環,她身穿白色滾邊短上衣,黑色滾邊長寬裙,繫著靛藍色和赭紅色的工作圍裙,左手持木杼,右手拉絲線,示範織布的手藝,窗戶邊的線軸前站著一個老婦人,另外二個坐在長椅上,牆上披掛著色彩繽紛的裙巾,她們脖子上的銅像圈比年輕女孩更多,另一個穿著普通衣裙的長頸女孩介紹說明如何配戴銅頸圈和銀戒指等,遊客可以把1000緬幣的小費放進盆子裡。
長頸族屬於藏緬語族的克倫族(Karen)的一個分支巴東族,好幾個世紀以來居住在緬甸東部的山區,以耕種自給自足,有自己的克倫語,有同族聯姻的風俗,是母系社會,婦女們在脖子套上銅環,隨著年紀增長越戴越多,脖子也越來越長,一生中只有在結婚、生子和死亡的時候可以摘下脖子上的銅環。
到了1990年代,因為與緬甸軍政府發生衝突,許多克倫族人逃到泰國的邊境地區,設立了許多難民營,其中一群為數二、三十人的長頸族人,也翻山越嶺來到泰北,定居在湄宏順的山區,不久,金光閃閃的長頸圈成了遊客們鏡頭下的焦點,所以居民們靠著觀光的收入就能自給自足,不需要財政的援助。
上船後,茵萊湖已染上黃昏的色澤,一艘艘的歸船倏忽而過。
第八站到貓跳寺也稱跳貓寺(Nga Phe Kyaung= ငဖယ်ချောင်းကျောင်း),碼頭的階梯上就蹲著一隻黃花貓,我們走過去也不移動,好像盡忠的守門警衛,可惜寺院已經關門了,只能從門欄往裡看,我們在庭院裡繞一圈,看到幾隻貓咪蹲伏在路上或在樹下,不怕人聲,毫無畏懼。
傳說當年這座水上寺院的一位老僧人在參悟佛法時,看到身邊躍起的一隻小貓,他一時興起開始訓練在寺院裡遊逛的二十多隻貓咪跳圈圈,貓咪的獨門絕技漸漸引起信眾和遊客的好奇,紛紛前來參觀拍照,貓咪一跳躍上了國際媒體,遊客甚至就以「跳貓」來稱呼這座寺院。不過,貓咪們逐漸年高力衰,又後繼無貓,很難再跳了。
船夫啟動馬達,追逐著湖面的金光,很快便回到旅館。
我們付了船費與小費,就坐在露台上,欣賞金色的太陽與滿天的霞光照映在湖面上,水波如橘紅色的錦緞輕輕搖曳,一群群鼓翅盤旋的鷗鳥,一艘艘剪破水面的長船,偶爾,高高翹起的船頭與倒影聯合張開大口把落日吞進肚子裡,天就漸漸黑了!
因為訂房的問題,連著二天我一個人住,回到房間,一邊放詩歌,一邊享用我的泡米粉。
出國前有人勸我:「緬甸和東南亞的偶像太多了,最好不要去。」也有人說:「基督徒不應該進廟宇。」我感謝好朋友出於善意與慈愛的提醒。
每一次進廟塔或看偶像,我會欣賞拍照,有時也會刻意加快腳步離開,但是心裡很清楚這些都只是人手所造的,需要儆醒禱告,卻不必害怕。
耶穌曾經帶著門徒到該撒利亞.腓立比(太16︰13-20,21-28),一個神話連篇、政治掛帥、偶像林立的異教崇拜中心,西門.彼得在這裡認信耶穌說:「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兒子。」耶穌在這裡宣告說:「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死亡的權勢,不能勝過他。」
我所信靠的就是這位耶穌,創造宇宙萬物的三一真神,在偶像之地建立教會的救主,祂的憐憫直到地極。
好幾次在旅行的途中,我經歷祂真實的保護、引導與幫助,不管在哪裡,同在又同行的神,總賜下出人意外的平安。
這一晚,在湖水輕蕩的搖籃裡,我沉沉地睡了!
緬甸行之茵萊湖:繽紛的高腳屋 簡約版刊於 基督教論壇報第4244期 2020-07-26
基督教論壇報 https://www.ct.org.tw/1365505#ixzz6TJ5exGAR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