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門與教堂門--馬丁.路德改教的中心威登堡 上
午後,古城以看盡世事的從容優雅,迎接我們來到!
位於易北河畔的威登堡(Wittenberg),早在西元一四二三年就成為薩克森選侯韋廷家族的領地。
首先大家都聚集在哥德式的諸聖堂,也稱城堡教堂(Schlosskirche),又稱宗教改革紀念教堂的門外,我一邊聆聽導遊的解說,一邊審視教堂暗沉樸拙的外觀,它呈現了德國人剛毅的穩實。
教堂興建於一四九○年到一五一一年,原本是智者選侯腓德烈三世(Frederick III,1463-1525,Frederick the Wise of Saxony)宮殿的一部分。一五○二年,威登堡大學成立以後,作為大學禮拜堂,成為學術和敬拜的中心,所以,當路德在大門上貼出九十五條論綱之時,立刻就吸引大批師生的閱讀與討論。
可是那扇大門已經在戰爭中燒毀了,現在的大門是在一八五八年用青銅仿製的,門前又圍著鐵欄加以防護。
我轉頭仰望連接於教堂的鐘樓,高達八十八公尺的圓柱形樓身和鋸齒狀的尖頂,不但顯得厚實而堅固,更像蓄勢待發的巨型彈頭,使人聯想到路德曾經以它為背景,寫下《上主是我堅固保障》的聖詩。
接著我們沿著城堡街走,街道上有幾間店鋪,販賣手工布飾、包包、鮮花與生活用品,還有簡潔的咖啡館和餐廳,卻少有行人,原來這裡曾經隸屬於東德,當時教會的信徒嚴重流失,統一之後,又因為景氣不好,年輕人外出求職,人口也不斷流失。
經過市集廣場,正面是建於一五二○年白牆紅瓦的市政廳,它像一本對稱展開的書本,典型的文藝復興風格,窗台上鮮花盛開,廳前肅立著路德和墨蘭頓的銅像。
順著馬路有一條清水湧流的小水溝,路旁還有幾個小噴泉和水龍頭,它是整個城市供水、清潔與消防的系統,也成了居民的活水源頭,偶爾,三兩個人倚著圍欄愉快地交談。
廣場的右側後方則是城市教堂,也稱為聖瑪利亞教堂,雙塔高聳的尖端在明亮的晴空下映射著金色的光芒,路德曾經在這裡講道,第一次用德語舉行彌撒,第一次把餅和酒分給會眾,所以被稱為宗教改革的母堂,裡面保存了很多珍貴的藝術作品。
這裡曾經見證一場「驚世駭俗」的婚禮,因為當時的神職人員是不能結婚的,所以當一五二五年六月十三日路德與從修道院中逃出來的修女凱蒂.波拉(Katharina von Bora)結婚時,全城熱鬧了兩個禮拜,一直到今天,每一年的六月仍然舉行為期三天的中世紀馬丁.路德婚禮,充滿歡樂的遊行和音樂表演,吸引了許多觀光客慕名而來!
再往前走就稱為學院路,穿過了一座小拱門進入高等教育研究所,ㄈ字型的校舍顯得簡樸寧靜,它以小磚塊鋪設的中庭圍了一圈石板,石板上刻著神聖羅馬帝國時期一系列中世紀大學設立的年份,我們找到「威登堡大學 1502」的那一塊,忙著拍照留念。
當時的選侯腓德烈,為了媲美和抗衡有名的萊比錫大學而設立帝國境內第一所由貴族設立的大學,果然吸引了並培育了許多的優秀人才。
相較於新興大學的欣欣向榮,中世紀的教會卻是每況愈下,有經營酒店和賭場的,有公然販賣贖罪券的。隨著教會的產業越來越龐大,神職人員過著驕奢淫逸的生活,甚至有教宗出賣聖職貪圖財利,收受賄絡屈枉正直,更捲入醜陋不堪的性醜聞,引發教會需要改革的評議。
而路德的改教也與羅馬的聖彼得大教堂有關連。
一五○三年,教宗猶利二世即位,決定重建聖彼得大教堂,一五○六年開始動工(到一六二六年落成),一五○八年他又下令重新裝修新居所。
也就在一五○八年,透過教務長施德比茲的薦舉,路德在冬天來到威登堡大學,一邊教書一邊進修,一五○九年獲得神學四綱碩士。接著又被召回到艾弗特大學進修,他還學習了古希臘文和希伯來文。
一五一○年十月,路德被修會派往羅馬討論修會的問題,他長途跋涉到了那裏,卻看到教廷人員過著奢侈、嫖妓、敗壞的生活,這對於努力對付罪而刻苦修行的路德來說,實在是很大的打擊。事後,他說:「羅馬敗壞到不敬畏神,也不懼怕人的程度,沒有罪和羞恥感。」
然而,當時的路德仍然非常效忠教宗,他來到位在羅馬市區東南方,拉特朗聖若望大教堂旁的教宗主要駐地拉特朗宮(Palazzo Laterano)朝聖,隨著群眾爬著名的「聖梯」,共有二十八級,據說那些是耶穌受彼拉多審判時所踏過的石塊,每跪著爬上石階,就可以減少死後煉獄九年,石階通到放置「聖徒遺物」的儲放室,那是教宗的舊的私人小堂,因為珍藏著名的「非人手所繪的」救世主聖像,和羅馬主要殉道者的聖髑(這些聖髑現已移至梵蒂岡博物館內),而顯得特別神聖,又稱為至聖小堂,路德跪在那裡虔誠地敬拜。
一五一二年他完成了神學博士的學位,正式開始根據聖經新舊約的原文來教授聖經,並且是用德文而不是用拉丁文來進行教學。
因信稱義--閣樓上的天堂門
走出大學,再沿著學院路到路德的故居––奧古斯丁修道院,現在是博物館,裡面陳列著和路德相關的文物、照片與資料。
這位年輕的修道士兼教授,不斷為自己的罪禁食、禱告,甚至昏倒,常常陷入幽暗失望之中。
因為教書的需要,路德深入地研經與默想。一五一二年的年底,他在閣樓上為《羅馬書》備課,當他看到第一章第十七節「義人必因信得生」時,心中充滿了喜樂,長久以來,他受到罪惡感的轄制,他想藉著善行來得救卻永遠覺得做得「不夠」,此刻,他體悟了:「人得救不是憑藉善行,乃是憑藉著信心。」他的無助、無能、無力都釋放了,這一節經文成為他的「天堂之門」。
因此,路德反對天主教的「煉獄」說﹔反對用購買「贖罪券」來達到贖罪的目的﹔反對聖事的救贖功效,認為每一個虔誠的基督徒都可以出任司祭當牧司,這直接衝擊了天主教的神職架構﹔他堅持「唯獨靠著神的恩典,只要相信祂就能稱義」的教義。
留言列表